—第期—READINGTIME
朗读:冯慧-医院
年,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GeorgSchmidt与BauerA在著名的《Lancet》杂志发表了题为“心率减速力预警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的文章,这是定量检测体内自主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的功能障碍,进而预警心脏性猝死的新技术。随后,这一无创心电检测技术迅速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年,GeorgSchmidt在心率减速力测定的基础上,又推出名为“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ratedecelerationruns,简称DRs)测定的新技术,这种无创心电检测新技术,同样用于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警与危险分层。
11
心率减速力测定的回顾
心率减速力的概念认为∶Holter记录的24h心电信息中,凡相邻的两个心动周期中后一个周期较前一个心动周期延长时,则为心率出现了减速,并可视为迷走神经的负性频率作用对心率调节的结果,是迷走神经功能与障碍的定量指标。
测定心率减速力时,要将Holter记录的减速周期进行系列数学处理,先将不同的心率段进行有序排列(aligned),并计算对应序号的心动周期平均值,再将各平均值带入心率减速力(DC)的计算公式而计算出DC值。
计算出的DC值分成∶①4.5ms为低危值,高的减速力值提示迷走神经的心率减速力强;②2.6~4.5ms为中危值;③2.6ms为高危值,该值的过低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对心率的负性频率调节作用降低,使其心脏的保护作用显著下降而使患者处于猝死的高危状态。
心率减速力测定的流程见图4-8-1。
图4-8-1心率减速力检测的六步流程
心率减速力测定技术的推出,标志着猝死预警的研究热点已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的检测开始转向迷走神经功能下降及障碍的检测。应用该技术的几项循证医学的结果表明∶心率减速力测定值较低时,是心梗患者猝死及全因死亡风险较高的预测指标,而这种预警能力优于其他传统指标(包括左室EF值、心率变异性等)。除此,心率减速力的测定结果能进行猝死低危与高危的双向判断,即DC值≤2.5ms为死亡高风险,4.5ms为低风险。同时,后续的研究证明,这种检测方法简单易行,检测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可靠,与其他指标联合应用时对猝死的预警作用更强。目前已有Holter的研发厂家将心率减速力的检测编为Holter的常规检查项目(图4-8-2)。
图4-8-2心率减速力检测报告
22
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的研发在心率减速力检测与应用中发现,存在单周期心率减速力的数值越大、减速力均值越高的人群心脏性猝死与死亡人数越低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心率减速力现象连续出现时,即连续2~10个心动周期存在逐跳减慢者,都与良好的预后相关,这使连续心率减速力的概念应运而生,最终连续心率减速力的概念与检测技术由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Schmidt于年提出。
(一)概念与方法
1.概念
连续心率减速力是指Holter记录中连续出现RR间期逐跳延长的现象,这是迷走神经对窦性心律短时间内负性频率的调节结果。因此,连续心率减速力的检测是定量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对心率的调控能力,与传统的心率减速力检测技术形成互补。
图4-8-3以心动周期值(RR间期值)为纵坐标的心动周期排序
经图4-8-3容易理解连续心率减速力这一术语,其中DR1是指发生减速力的心动周期仅一个,DR2是指心率减速力的现象在2个心动周期中连续发生,DR4则指心率减速力现象在4个心动周期中连续发生。以此类推,DR10则为10个心动周期连续发生心率递减力现象。
2.计算方法(1)测量逐跳的RR值∶常规记录Holter心电图,测量并标出逐跳的RR间期值(图4-8-3A)。(2)确定心率减速力持续的周期值∶以RR间期为纵坐标,以心动周期的先后序号为横坐标,制成不同DR周期值的顺序图(图4-8-3B),进而容易计算出持续周期不同的心率减速力的各自数值。(3)计算持续周期不同的心率减速力的数值及相对数量值∶先计算持续周期不同(DR1~DR10)的心率减速力各自绝对值后,再除以整个记录时间段内窦性心律RR间期总数值后,则能得到持续不同的心率减速力周期的相对值。(二)病例入选与随访研究组共例,均为年1月至年12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或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因严重心梗住院治疗的患者。
1.一般情况
(1)基本心律∶均为窦性心律。
(2)性别∶性别不限,最终男性79%,女性21%。(3)年龄∶年龄≤75岁(平均59岁)。(4)左室EF值∶平均56%(46%~63%)。2.Holter记录入组患者均在心梗后7~14天记录24hHolter心电图,记录的心电图经数字化处理后再经牛津ExcelHolter系统分析。心电分析中,凡连续2~10个心动周期存在减速力均被计数和研究。3.随访随访时间2年,主要终点∶2年内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2年内心脏性死亡及猝死率。(三)研究结果1.DR的相对数值入组者不同DR(DR1~DR10)的相对数值见表4-8-1。表4-8-1显示,持续1~10个心动周期时均存在心率减速力的相对数值几乎成倍降低,即从DR1的19%降到DR10的0.%。还能看到,各个DR的相对数值都与总死亡率明显相关(表4-8-1),而最高值出现在DR4。2.随访期死亡人数研究组在平均随访的24个月中,全因死亡70例,占全组的4.8%,心脏性死亡46例,占全组的3.2%,猝死19例,占全组的1.3%。3.死亡风险的变量分析在研究组随访期各种死亡的变量分析中,与死亡率相关的不同DR的最佳边界值(cutoff)列于表4-8-2,由多元COX回归模式获得的风险比(Hazardration)及P值也列在表4-8-2。各种DR的边界值与死亡风险值进行单变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DR(DR1~DR10)的边界值均与死亡风险相关(表4-8-2)。但进行多变量分析时,仅DR2、DR4和DR8的边界值独立显示了预警死亡率的能力。(四)死亡风险的预警流程图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预警死亡风险的流程图基于上述研究中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得到的DR2、DR4、DR8的最佳边界值,最终推导出DR检测结果预警死亡风险的流程图(即CART导出的二元决策图)(图4-8-4)。
图4-8-4经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预警死亡风险的流程图
该流程的第一个分割基于DR4,其次为DR2和DR8,并从流程图可以推导出死亡风险低、中、高三种不同亚组。低风险组为DR2、DR4、DR8的相对含量值均在边界值以上(正常);中度风险组为DR4正常,而DR2或DR8的相对含量值低于边界值;高风险组为DR4异常(即DR4的相对含量值低于边界值)。2.不同风险组随访期的死亡及猝死率图4-8-5应用死亡风险的预警流程推导出三个亚组随访期的实际死亡率(见表4-8-3)。3.预警风险与实际死亡率相关性高经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预警猝死与死亡风险高低不同的三个亚组与随访期各亚组真正的死亡率相比,两者有惊人的吻合度与一致性,同时风险不同的三组之间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图4-8-5))。
图4-8-5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预警死亡的风险与实际死亡率一致
-未完待续-
来源:《新概念心电图》第4版主编:郭继鸿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