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血管病学进展
作者贺鹏康程冠良吴林综述
医院心内科
1定义及名称演变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progressivecardiacconduc-tiondisease,PCCD)是以心房和心室内传导系统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主要为希浦系等心脏内传导系统出现进行性传导异常,导致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上常可观察到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及PR间期延长及QRS波群增宽。PCCD属于病因不明的异质性疾病,病情严重时有潜在的致命性,可导致晕厥或猝死。PCCD根据首先报道者又称为Lenègre-Lev疾病(人类孟德尔遗传学登记号为no.),是一种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可以是功能性异常也可以是结构性异常,或两者同时存在[1-2]。PCCD疾病的名称尚不统一,归纳这些名称有助于对该病特征的认识。以前的名称先后包括:特发性双束支纤维化(idiopathicbilateralbundlebranchfibro-sis),这一名称符合该病最初病变的特征;原发性房室阻滞(primaryatrialventricularblock),这一名称符合该病进展结果,但早期仅有束支阻滞时,这一名称不够恰当;原发性心脏阻滞(primaryheartblock)、原发性慢性传导阻滞(primarychronicblock)等名称都不能够确切的代表本病的进展过程。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该病被称为原发性传导障碍疾病(primaryconduc-tivesystemdisease)。近年来,又称其为孤立性心脏传导阻滞(isolatedcardiacconductiondisease,ICCD)、Lenègre-Lev病、SCN5A等位基因性心律失常等[3]。2流行病学对PCCD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等尚缺乏系统的临床资料,由遗传介导的PCCD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PCCD的发病率很难精确统计,原因是已经发病的患者虽然出现了双束支阻滞及心电图改变,但因无任何症状常不就医,而发展为高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出现明显症状的只是部分患者。可以确定的是

CCD不是十分少见的心脏传导系统疾病,遗传流行病学方法是确认罹患家系有用的方法[4]。发病主要有3个危险阶段:新生儿期、青春期、中年期。发病越早的患者传导功能的障碍也出现得越早,新生儿就已发病者可引起新生儿猝死。本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Schott等[5]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中,PCCD患者的传导障碍随年龄增长有加重趋势。3发病机制Schott等[5]报道一个法国家系中编码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基因突变(SCN5A)。Tan等[6]发现在患者心肌细胞钠电流密度并未发生改变,而出现钠通道动力学的失活,因此认为PCCD是SCN5A钠通道基因相关性疾病。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一个荷兰家系中存在SCN5A基因中的基因位点的单核苷酸缺失(delG)。一项近期研究认为PCCD患者突变的钠通道蛋白被修饰后无法送达质膜[7]。Kyndt等[8]发现钠通道GR单基因突变在男性人群中可导致Bru-gada综合征或心脏传导障碍。心脏的传导障碍,无论是否为进行性加重,都与Brugada综合征关系密切[7]。PCCD的SCN5A基因突变影响Na+的快速内流,从而改变动作电位0相,影响快反应细胞电活动的传导,包括浦肯野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病理情况下,SCN5A基因的突变可使心脏钠离子通道发生功能的增强或降低。功能增强时Na+内流增强和失活减慢。相反,功能降低时Na+内流减少和失活加速,其中钠离子通道的功能降低是引发传导障碍的主要原因。Tan等[6]发现SCN5A基因发生GC突变时,钠通道的激活需要的电压增加,而失活更快,可激活的钠通道数量显著减少。总之,SCN5A基因突变使钠离子通道的功能降低可能是PCCD的病因[9]。4病理学改变PCCD是一种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表现为心脏传导组织的纤维变性和硬化,胶原纤维逐渐取代正常的传导纤维,结果使单位区域中特殊传导纤维的数目减少,以传导系统的远端为显著。4.1传导系统的病理改变PCCD常累及传导系统的多个部位,其中希浦系统最早受累,其他部位也可受累。基本病理学改变为纤维变性,也可出现钙化、萎缩变性等改变。偶尔累及窦房结时,窦房结P细胞的病变可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出现窦缓及窦房阻滞等。在少数病例,病变同时累及房室结引起双结病变。PCCD最早的病理损害常是右束支及左束支的中段和远端,并可累及更远端的浦氏纤维网,引起浦氏纤维的萎缩、变性,弥漫性受累的传导系统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应当指出,这种弥漫性病理改变多数只限定在特殊传导系统内,邻近的心肌组织仍然是正常的。4.2传导系统的病理损害进行性加重PCCD的上述病理改变常呈缓慢的进行性加重,最后当房室传导系统全部或绝大部分被纤维组织代替时,则会发生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不同患者传导系统病变的进展速度有明显不同,有些新生儿及儿童期发病的患者,到青春期就可能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晕厥或猝死,这种病例近年有增多趋势。5诊断诊断标准[3]:在<50岁的患者中存在不明原因的进行性心脏传导异常,而心脏结构正常且无骨骼肌疾病,尤其是有PCCD疾病家族史更支持诊断。本病诊断需从以下几方面考虑[3]。5.1发病特征本病的发病年龄偏低,常在40岁前就有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改变,甚至在新生儿和儿童时期发病,并随年龄增长心脏传导障碍进行性加重。此外,患者可能有明显的家族史,有家族发病的聚集性倾向。5.2心电图特征最初心电图改变常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此后传导阻滞的进行性加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逐渐加重,即可能逐步进展为双束支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是“横向”的逐渐加重,即右束支阻滞的QRS波时限逐渐增宽。一旦发现这些特征时,应果断做出诊断。PR间期进行性延长是心电图的另一特征。5.3临床特征本病在单束支及双束支阻滞阶段,多数无临床症状。当患者发生间歇性或慢性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能突然出现脑缺血症状,发生黑矇、晕厥、阿斯综合征等。5.4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5.5遗传学方面背景常见的PCCD相关基因(定义为在5%的患者中有致病基因的突变)是SCN5A、TRPM4(有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和LMNA(有心力衰竭的患者)。6治疗[3]本病的初期或早期,患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仅有右束支阻滞或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由于束支阻滞本身并不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而且束支阻滞本身也无特异性的药物治疗,因此,束支阻滞不需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当患者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宜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予起搏治疗进行保护。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注意室内传导阻滞的加重,故应该在监护条件下使用,从小剂量开始。一旦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应立即停药。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对晚钠电流选择性强,对心室内传导影响较小,但大剂量应用也可能诱发传导阻滞加重,应谨慎使用。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内传导影响相对小,因为PCCD对传导系统的影响相对广泛,常累及窦房结、房室结等部位,应慎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QT间期,可能诱发房室传导阻滞等,应禁忌使用。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不会加重束支传导阻滞,但可能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维拉帕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心肌纤维化进程,上述是否能对PCCD患者起到一定疗效,尚无定论。对病情进展迅速者,可考虑激素治疗,这类药物可以增加钠离子内流,改善传导功能[3]。起搏器治疗[10]

1)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有相关症状时属于起搏器Ⅰ类植入适应证;(2)双束支阻滞当存在间歇性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即使不伴有相关症状也应积极植入起搏器,属Ⅰ类植入的适应证;(3)双束支阻滞发生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阻滞部位低,心室逸搏节律点一般位于阻滞部位的远端,其心室节律点的自律性更低,同时变时性功能差,一旦发生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更容易发生晕厥及猝死,因而对这类患者起搏器植入的指征应放宽;(4)无症状的双束支阻滞患者,当电生理检查HV间期≥0.1s,或心房起搏能诱发希氏束以下非生理性阻滞时,属于Ⅱa类起搏器植入指征。国内专家有关起搏器治疗指征的共识如下[3]。Ⅰ类:对于如下情况的PCCD患者推荐植入起搏器

1)间歇性或永久性的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有症状的莫氏Ⅰ型或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a类

1)存在双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无论有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起搏器都是有用的;(2)对于携带有核纤层蛋白A/C基因突变的有左室功能不全伴或不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植入ICD可能是有用的。家族成员筛查:对PCCD突变阳性的家族成员进行大规模的筛查是非常有用的。当先证者一旦确诊,需要对一级家族成员进行充分的检查。先证者确定基因变异后,对其亲属进行基因分型,这样可以排除没有可能患PCCD的成员。总而言之,建议对家族成员用综合性的临床和基因检测来评估,了解PCCD疾病的遗传方式和其他心脏及非心脏病的表现。7预后目前研究认为PR间期长度及QRS波宽度是影响PCCD患者预后的因素[11]。在Framingham研究中提示,在一般人群中,束支传导阻滞与病死率无明显相关,而在合并心血管基础病的人群中束支传导阻滞,特别是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导致病死率增高。而在PCCD患者中展开的研究认为,心力衰竭合并QRS增宽的患者病死率增高[12-13]。
查询往期文章方法:
①点击文章开头蓝色字体“麻醉MedicalGroup”
②进入